本站首页

当代国画

当代书法

艺术动态

歙砚精舍

友情链接

联系我们

 

 

栏目导航 网站首页>>艺术动态>>徽州文化  

 


黄宾虹绘画成就成因之浅析


发布日期:2012年9月25日  浏览3276


  黄宾虹(1865—1955)先生是著名的现代国画大师,国画理论研究集大成者,同时是一位卓越的绘画教育家。他一生成就卓著。成为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,有关他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,早巳有专门的研究者予以研究分析,如傅雷先生在三十年代就较系统地研究了黄先生的绘画艺术。但还很少有涉及研究黄先生为什么能获得这么高的成就的成因,本文试着分析黄宾虹先生艺术成就的原因,进而分析探讨“匠”与“师”之间的区别,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,以此抛砖引玉,请教于专家学者,旨在请大家关注黄宾虹艺术成因的研究。

  在艺术上有这样的三句话,“上法自然,中法心源,下法传统”。黄先生则是融会贯通地“师法”这三者,并且到了自然和心源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,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程度,用道家的话说,就是“得道”,这与道家强调的“道法自然”是完全相一致的。黄宾虹先生胸有丘壑,他能敏锐地感悟自然的变化,尤其是山川的四时变化,把这种自然造化的精华“悟”于心、“觉”于情,再把这种自然的变化倾注于笔端,把它升华成艺术品,定格在他的笔下,表达出他的志趣、理想和修养。他的绘画中所表达的不是如同照相机拍出的照片,仅是被动地记录所画的客体,即所谓的“见山即山”的层面,而是加进了他的志趣、学识、修持、情操等等的主观的东西,通过绘画表达他的见解和修养,达到“见山又是山”的层面。许多论者都认为,黄宾虹先生的绘画有苍润感,这固然有他技法老到的技术层面的因素,但更重要的是他要表达江山万年、自然永恒的一种精神志趣,因此用苍润来表达他对于自然山川的一种感悟,是恰如其分的。黄宾虹先生在绘画艺术上达到如此高的水准,究其原因,我认为首先需要一种很好的文化铺垫,要有很好的学理和学养的积累,也就是有很好的童子功。其二,他有很高的“悟”和“觉”,尤其是敏感的直觉,也就是很高的灵敏度。人与仪器一样,如果有很好的感悟和理解力,就能察觉细微的交化,同时更能表达细微的变化。在艺术上,在科学上,“悟”和“觉”都是非常重要的。“悟”是比较感性的东西,它通过表象,悟到深层的、细微的东西或交化,并在作者内心产生共鸣,引起一种独特的体验:“觉”则是到了较理性的层面,把“悟”到的转化为一种内在的东西,或者说转化为画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层面上的东西,“悟”与“觉”是相辅相成的。对于黄宾虹先生来说,他对于自然山川有很高的悟性,他如同一个性能特别优越的接收自然山川信息的接收器, 同时他又有很好的“觉”,这就犹如性能非常优越的信号处理器,把接收到的自然山川的信息,通过处理,得到其中的精髓,并融汇于作者的心中,再用绘画表达出这自然山川的精义,达到非常高的艺术境界。第三,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人生际遇,要有浩然之气,甚至要有几分侠气,黄宾虹先生的历练和侠义肝胆,足可以说明问题。黄宾虹先生一生追求艺术的经历,能很好的说明他确实是具有上面所述的三方面的条件。黄宾虹先生积几十年的学养,从少年开始学画于义乌人陈春帆,然后力攻山水,宗新安派,效法宋元,在这基础上,努力丰富自己的“阅”和“厉”,游览名山大川,写生作画,屡经变革;同时探索和研究画论、画史,比较吸收前人的成果,把他们的理论和方法融入自己的绘画实践之中,推陈出新的同时,更是扬长避短,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深化,终于形成自己的风格,意义非常深远。所以,我认为黄宾虹先生绘画艺术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他综合发展自己,不断开拓视野,提炼总结和完善自己的学养和修养,从绘画的意境或立意开始,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;通过绘画表达了自己的志存高远、情逸山川自然的艺术境界,把山水绘画推到了新的艺术高峰。

  有感于黄宾虹先生的绘画艺术,藉此也想谈谈“匠”与“师”之间的关系。黄宾虹先生是艺术大师, 中国山水画的集大成者,显而易见,他不是“匠’。之所以他不是匠,是因为他的绘画不仅在技法上独到,更重要的是立意和构思等的独到。纵览黄宾虹先生历七八十年的绘画实践,他不是仅感兴趣于具体的技法,也不囿于一点地研究绘画的运笔和其它什么工艺性等方面的东西;而是通观全局,把技法的表现服务于艺术的主旨。因为艺术的需要而拓展具体的绘画技法,最典型的是他用新的墨法,以“明一而现万千”的表现手法,写出浑厚华滋、意境幽深的山川神貌;就是有时所用的浓焦墨中兼施重彩的手法;也使他的绘画斑烂古艳,别有会心。而对于“匠”采说,他们往往只重一种具体的技巧的运用,关注于其技之工之巧的程度,而缺少整体和全局的包含“立意”、“言志”等内在的东西,他们的作品,乍一看,美仑美奂,但“形”的东西和单纯“色”的东西多于内在的东西,往往给人以“浅”的感觉,最多只能是一种精品,而绝不会是神品或是进入化境的上品。所以,对于匠来说,他们注重技法的同时,往往不注重整体的、内在修养、学养等的提高。从黄宾虹先生的绘画志趣和绘画实践中,不难发现,“师”与“匠”的区别是如此之大。(洪振秋)


 
 
     

 

 

 

 

版权所有:黄山艺恒斋书画鉴藏网  备案号:皖ICP备05003266号

地址:皖·黄山市屯溪区维多利亚北苑 31-105  联系电话:0559-2568629